位于我國四川省樂山市的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石佛像。圍繞著這座佛像,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和神秘的色彩,其中以樂山大佛四次閉眼睜眼最為人所知,那麼問題來了,樂山大佛是一座佛像,身為一座佛像為什麼還會閉眼呢?
樂山大佛的閉眼
傳說樂山大佛能夠感知到人間的悲喜,并且在人間遇到重大災難時,大佛似乎也不忍看到這種現象,于是緊閉雙眼。
據有記錄的閉眼行為一共有四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均發生在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
第三次閉眼事件是發生在1976年,當時我國的毛主席,周恩來等相繼去世,并且在當年發生了唐山大地震。
第四次閉眼是在2000年,不過在這一年我國并沒有發生較大的自然災害。
對于大佛閉眼與睜眼行為,民間經常會把它們和自然災害聯系在一起。但是從科學角度來看,樂山大佛閉眼行為并不神奇。
我們知道,樂山大佛是一座露天大佛,每日都會接受風吹日曬,如果不定期清理和保護它,它將會在歲月的侵蝕中褪色,甚至消亡。
樂山大佛閉眼行為,就是因為顏色的褪色。樂山大佛的眼睛并不是人們開鑿出的黑色瞳孔,而是人為填充顏色。
如果沒有定期修繕它,它的眼睛顏色將會因風吹日曬而褪色。而樂山大佛之所以閉眼、睜眼,正是因為我國在修繕它。
在1962年時,盡管當時的我國并不富裕,但仍然撥款用于修繕樂山大佛。而當時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說,當年在修繕樂山大佛時,樂山大佛表面的漆早已經斑駁,所以才出現了樂山大佛閉眼事件。
自1962年開始修繕樂山大佛后,修繕工作到了1968年才停止。而到了1982年時,我國才又一次對大佛進行修繕,由于十幾年沒有修繕,所以大佛再次出現漆掉落,大佛閉眼的事情也比較正常。
大佛最近一次閉眼是在2000年,之所以最近幾十年來大佛的漆頻繁掉落,多次出現「閉眼」行為,其實是因為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雨水酸化,對建筑物的腐蝕加劇,這一點在西方建筑上也經常會看到。
所以,樂山大佛頻繁閉眼、睜眼并不是感應了人間的災難與喜悅,而是人類破壞了它的音容相貌。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始建于唐朝開元元年,傳說是由海通和尚帶人開鑿,前后歷經3位負責人,跨度約90多年才修建完成。
當初修建樂山大佛的目的,是因為樂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三江交匯之處。樂山當地在古代時陸地交通不發達,往來的商賈民眾,甚至是軍隊都需要依賴水路通行。然而每到雨季時,當地的水流流量過大,導致此地經常發生洪澇災害,尤其是樂山大佛的腳下,由于位于三江交匯之處,更容易遭受洪水的侵襲。
為了退去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也為了弘揚佛法,海通和尚帶領一幫匠人們在此開鑿山體,修建大佛。據說在大佛修建完成之后,當地的洪水爆發的事件果然少了許多。
樂山大佛依山而建,在日曬風吹的作用下,植物會在此生根發芽,如果不定期清理樂山大佛周圍的植物,大佛的身體結構就可能會被自然侵蝕所摧毀。
比如: 原本的大佛并不是裸露在外,而是屬于凌云寺的內屬佛像,并且它的外表涂有顏色,鑲嵌著寶石,部分地方還貼著金箔。
但由于戰亂和年久失修,以至于凌云寺幾度被毀,大佛也從原來的寺內屬佛像,變成了裸露在外的佛像。其顏色和寶石、金箔等均已經消失不見。
盡管如此,大佛依舊佇立在這里,還像1000多年前那樣注視著往來的人煙,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歷史。
總結
從科學角度而言,樂山大佛閉眼是因為眼睛的漆掉落。而引發大佛身上的漆掉落的原因卻是工業化導致的酸雨加劇了這一行為。
現如今酸雨出現的機率越來越少,所以大佛閉眼的事件也變得越來越少。再加上修繕與保護工作的進行,現如今的大佛又能夠重現千年之前的輝煌與熱鬧。